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交通·法律

  • 闯卡偷逃高速通行费的刑法应对

    苏杨成;

    闯卡偷逃高速通行费的行为并未转移他人对财物的占有,不构成盗窃罪或抢夺罪。闯卡逃费者并未实施欺骗行为,不构成诈骗罪。闯卡逃费行为通常也不成立其他既有犯罪,将其认定为有罪存在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的嫌疑。高速收费业务的有序进行属于值得刑法保护的法益。刑事立法应积极作为,将严重阻碍高速收费业务有序进行的闯卡逃费行为纳入刑法处罚范围。前置法尚不足以有效抑制闯卡逃费行为,通过刑事立法将其犯罪化并不违背刑法最后手段性原则。尽管通过增设妨害业务罪应对闯卡逃费行为符合刑事立法增设新罪的类型性原则,但其是否符合明确性原则存在疑问。应当增设“妨害收费公路经营管理罪”,参照前置行政法设置罪状,将严重妨害公路收费业务正常进行的行为一并纳入本罪规制范围。

    2025年03期 v.27;No.10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连云港水上交通事故特征、致因及治理策略研究

    江玉杰;

    为了揭示连云港水上交通事故的内在规律,基于连云港海事局公开的水上交通事故调查报告,运用描述性统计、扎根理论、HFACS模型和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对连云港水上交通事故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连云港水上交通事故主要特征为:事故频发于夜间,集中于沿海航路,以船舶碰撞事故为主,涉事船型以干货船居多,多数事故发生于航行阶段,有28项事故致因。关联规则挖掘显示,夜间事故与航行、瞭望不当、通航环境复杂、干货船等因素高度关联;沿海航路事故与航行、瞭望不当、危险判断不当、通航环境复杂等因素高度关联;船舶碰撞事故与导航设备使用不当、航行、瞭望不当、通航环境复杂等因素高度关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2条连云港水上交通事故治理策略,即强化夜间、沿海航路和船舶碰撞事故的风险管控,构建多元共治事故治理体系。

    2025年03期 v.27;No.107 9-1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知识产权恶意诉讼检察监督的完善路径研究

    韩暁钰;

    近年来,知识产权恶意诉讼案件频发,不仅严重浪费司法资源,扰乱市场秩序,更对企业创新积极性造成实质损害。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凭借其职权性、主动性和公共利益代表性,在治理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制度优势。然而,当前检察监督机制仍面临线索来源被动且碎片化、主观恶意证明规则缺失、电子证据审查专业能力不足、监督决策标准模糊以及监督意见约束力薄弱等多重现实困境。文章立足于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从明晰类型化认定标准、构建梯度化法律责任体系、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以及完善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等维度,系统提出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恶意诉讼检察监督的实施路径,以提升监督实效,优化创新环境,为构建知识产权法治秩序提供制度保障。

    2025年03期 v.27;No.107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民商法前沿

  • 自媒体时代下公共场所直播侵权的认定与规制——以《民法典》肖像权、隐私权保护为分析视角

    吴倩;叶飞;

    在自媒体高度普及的当下,网络直播已融入日常生活。在公共场所与半公共场所直播时,他人肖像、行为常被摄入画面,进而引发侵犯他人肖像权、隐私权等问题。当前,《民法典》中肖像权“同意”规则单一,使得直播侵权认定范围过宽;而隐私的定义中缺失公共属性,又导致侵权认定范围过窄,难以充分保护他人权益。此外,《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过于原则化,难以对公共场所直播行为进行有效地规制。这些问题使公民合法权益保护被削弱,也阻碍了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需完善相关实体法,扩充肖像权“同意”规则的适用边界,补充隐私权的公共属性;同时,优化网络直播侵权的救济程序,降低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效率,以实现网络直播发展与公民权益保护的平衡。

    2025年03期 v.27;No.107 25-3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环境公益视角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内外协调模型的体系化构建

    凌铭泽;

    现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的内外协调关系论存在不同的观点与解释,导致其体系化构建呈现割裂的局面。其内外协调关系的各种学说在法理上均存在不周延之处,未能寻得本土化语境下的根本法律性质与定位,导致其体系化构建冲突。内外协调模型的体系化构建,需以环境公益为核心,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背景下确定为新的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国家公益诉讼),并借助法典化工具进行完善。外在协调模型分为与环境行政执法、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必然性衔接关系、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或然性条件关系;内在协调模型以三分法为方向、侵权类型为基础、价值衡量为主线,确定实体规范中的归责体系,统合并行适用路径。

    2025年03期 v.27;No.107 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民事在线诉讼中当事人同意规则适用的实质性考量

    李可心;

    作为在线诉讼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同意规则适用并没有在当下的司法环境中得到充分重视。在民事司法进程中,程序适用的选择应以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核心前提,而如何就意思自治的标准达成共识,则是在线诉讼必须纳入考量的实质性要素。相比学界既有的“诉讼契约说”与“程序选择说”,“同意—授权说”理论视野下对同意规则的解释能够做到对私主体视角与公权力视角的同时兼顾,并在规范维度、技术维度、心理维度的视角下进行全面解释,因而更具有合理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该学说对当事人同意规则的解释同样面临着如转化审理冲突、数据安全漏洞等方面的实践困境。对此,应在既有理论优势的基础之上,不断在程序保障、技术保障、信息保障机制的建设中加强实践赋能,以保证当事人在线诉讼程序选择主观方面的意思自愿性与能动性。

    2025年03期 v.27;No.107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变革

  •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智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张响英;陆艳凤;孙国波;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行动与教育数字化政策持续推进,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教师数智素养已成为适配产业智能化需求、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文章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系统开展高职教师数智素养研究,通过解析教师数智素养的内涵,明确其涵盖技术应用、教育创新、职业适应等多个维度,阐述其与“数字素养”的本质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AI对教师数智素养的双重影响,在丰富智能教学资源、推动个性化教学模式创新、助力教师精准专业发展赋能的同时,也引发教师数智认知被动、技能碎片化、资源分配失衡、伦理安全焦虑等现实挑战。据此,提出高职教师数智素养系统化提升策略:强化意识,激发教师主体自觉;靶向培训,提升教师数智技能;搭建平台,促进教师协同发展;构建伦理教育与场景化监管体系,筑牢应用底线;完善评价,增强素养提升成效。文章为智能时代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科学路径,助力锻造兼具数智素养与人文情怀的教师队伍,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区域经济服务能力提升提供坚实师资支撑。

    2025年03期 v.27;No.107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学校育人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以“五维能力”培养为研究视角

    武锶芪;肖红春;李农;

    研究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范式转变与发展路径。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与案例分析,系统揭示了职业教育在适应能力、技术应用、法规素养、协作意识与分析思维等维度面临的结构性挑战。研究表明,随着AI技术深度重塑产业生态与岗位需求,职业教育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与机遇。职业教育定位应从传统“技能传授者”向“未来能力塑造者”转型,由此构建了“五维能力”育人框架——能适应、懂技术、通法规、善合作、会分析。该框架旨在提供结构化、可复制的育人模板,有效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2025年03期 v.27;No.107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高职一体化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协同机理与实践突破

    张琰;

    中高职一体化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举措。协同教研作为连接中高职教育的关键桥梁,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连贯性与质量。当前,联盟化、校企合作等协同教研模式存在跨地域限制、校际协同不足、技术应用浅层化等问题,导致培养目标脱节、资源流通受阻。虚拟教研室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型教研形态,可破解上述困境。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解析其演进逻辑,揭示培养定位脱节、资源共享壁垒、参与动力不足等深层矛盾,提出中高职一体化背景下建设虚拟教研室的三维协同框架:以目标协同为导向,开发衔接性教学标准;以资源协同为支撑,搭建数字化云平台;以机制协同为保障,完善组织、激励与评价体系。研究旨在为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推动中高职一体化从形式衔接迈向内涵融合。

    2025年03期 v.27;No.107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院校治理与人才培养

  • 世界一流年轻大学国际化战略地图分析——以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为例

    李莹;

    战略地图是组织战略规划的可视化工具,在有效推进世界一流年轻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制定与执行之间发挥着重要的联结指导作用。构建“愿景、使命、价值、利益相关者、目标、主题、项目、组织管理”八要素分析框架,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国际化战略地图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以核心目标为引领,兼顾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外部需求;以基本职能为载体,基于多方主题广泛开展多元国际化项目实践;以保障体系为基石,多举措建立结构完善且动态适应的支撑制度。各部分相互联系、有机互动,共同促进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国际化的卓越发展。基于此,对我国一流大学国际化发展提出三点启示:把握时代发展新趋势,强化国家政策引导与支持;加强系统化战略管理,构建国际化协同发展蓝图;强化校院协同与师生参与,推动国际化纵深发展。

    2025年03期 v.27;No.107 77-8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下增值评价在职业教育中的挑战与对策

    王智轩;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增值评价作为衡量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工具,正逐步引入职业教育体系中。文中基于政策导向与教育实践需求,采用思辨研究法,系统探讨了增值评价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包括教学评价、学校管理、校企合作与教师考核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强调其对提升教育质量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实施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如评价内容片面、数据收集与分析困难、结果应用效能低等问题,揭示了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与育人目标之间的错位。针对上述挑战,文章提出了优化策略,包括丰富评价内容体系,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评价能力,以及构建多方协同的推动机制。研究认为,推动增值评价在职业教育中的有效落地,需要理念革新、技术支持与制度保障的协同推进,以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转型。

    2025年03期 v.27;No.107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炎培“手脑并用”思想观照下整体性育人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贾维强;黄小翠;

    为回应建设教育强国与技能型社会的时代需求,我国职业教育正加快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转型。然而,现实中仍存在“重手轻脑”的技能窄化、“重脑轻手”的学术漂移及“德技分离”的实践错位。黄炎培“手脑并用”思想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强调知识、能力与品格的整体性发展,为破解上述问题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参照。基于此,提出以“岗课赛证”一体化改革,构建多元联动的育人体系;以“项目教学”贯穿始终,推动知行统一的能力培养;以“工匠精神”强化价值引领,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德技并修、手脑合一”,以期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提供路径支持。

    2025年03期 v.27;No.107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教育强国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样态与发展路径研究

    刘思菁;

    在教育强国战略深入推进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问题成为衡量教育质量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标尺。文章聚焦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困境,立足于“能力生成—路径建构—机制保障”三维逻辑,系统分析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在结构与发展机制。在能力生成层面,强调职业逻辑、人本逻辑与职能逻辑的交互共构,构成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的系统支撑;在能力发展路径上,揭示就业能力从技能储备、阶段递进到产教协同赋能的演化特征;在战略实践维度,提出通过专业融合优化能力结构、分类施策提升指导精度、产教联动推进“学研用”一体化等策略,推动学生从“能就业”向“就好业”转型。文章旨在为破解当前职业教育供需错配、能力断裂、机制失效等问题提供系统回应,为职业院校落实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任务提供可行性路径。

    2025年03期 v.27;No.107 99-10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AI时代下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逻辑重构、价值重塑与评价创新

    刘金;

    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环境下,企业岗位能力图谱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企业方岗位需求的变革倒逼职业教育开启新的变革。研究从职业能力生成的底层逻辑、教育价值的重塑及职业能力评价创新三个维度展开研究:首先解析AI时代下职业能力生成的底层逻辑;其次通过职业价值视角重塑职业能力,构建包含数字素养、认知发展与创新能力的价值坐标系;提出了AI背景下PBL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型,并构建了基于PBL项目式学习的表现性评价体系。研究为职业院校在AI时代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供创新路径,实现从企业方岗位需求推动职业能力评价的方法创新。

    2025年03期 v.27;No.107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育心理与行为实证研究

  • 品格优势干预对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汪小凡;

    研究以高职新生为研究对象,以中文版品格优势量表(CVQ)的评价体系为理论依据,系统设计品格优势干预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验法探讨品格优势干预对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作用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品格优势干预团体辅导能显著提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性及其一般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品格优势干预提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性中起中介作用。品格优势干预技术在高职新生学校适应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干预上具有良好效度。

    2025年03期 v.27;No.107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焦点解决模式赋能高职辅导员谈心谈话质效提升: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

    程雅奇;

    文章聚焦高职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的质效现状,探讨焦点解决模式(SFA)提升谈心谈话质效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焦点解决模式谈心谈话通过目标聚焦、积极视角和关系协同三大机制,有效激发学生动力,强化师生协同。实践层面构建了包含考核评估、队伍建设、手册编制、场域拓展等要素的系统方案,形成“评估—干预—反馈”的质效提升闭环,为高职思政工作创新提供新思路。

    2025年03期 v.27;No.107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交通工程技术

  • 基于UNet和多尺度融合注意力机制的卫星影像道路提取方法的研究

    李繁;

    面向智慧交通建设中道路信息高精度获取的需求,文章提出一种轻量化改进UNet模型与多尺度融合注意力机制(MSFA)相结合的卫星影像道路提取方法。针对传统UNet模型在复杂场景下道路提取存在的多尺度适应性不足、背景干扰敏感等问题,通过深度可分离卷积实现网络轻量化,并创新设计融合通道注意力(CAB)、空间注意力(SAB)与多尺度卷积(MSCB)的特征增强模块,显著提升模型对道路边缘及拓扑结构的识别能力。实验基于Massachusetts道路数据集,与DeepLabv3+、LinkNet等模型对比表明,文章方法在Precision、Recall、F1值和mIoU四个评价指标上均取得最优性能,可视化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在交叉路口、细小道路等复杂场景中的鲁棒性,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部署灵活性与实际工程应用价值,可为智慧交通系统提供可靠的道路基础数据支撑。

    2025年03期 v.27;No.107 125-13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孔尺度建模与验证

    许杰;胡号;

    将实验表征、数值重构和实验重构相结合,使用孔尺度建模方式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了数值重构,并对重构算法进行了验证。制备NCM811正极样品,基于SEM和XCT图像扫描技术分析了该样品的微观结构分布特征,通过数值方法重构该样品的微观结构模型,并与实验重构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为快速得到微观结构模型并进一步探究微观结构分布对锂离子电池微观传输性能的影响提供方法参考。

    2025年03期 v.27;No.107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液冷型动力电池包散热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张威;

    动力电池包的最高温度和温度均匀性对保障电动汽车安全与耐久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动力电池包温度控制能力和温度均匀性,以液冷型锂离子电池模组为研究对象,利用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电池模组冷却液的温度、进口流速和冷板厚度等关键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随着冷却液进口流速的增加,电池模组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呈现出先快速降低后缓慢降低的变化过程。而冷却液的入口温度越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也越小。同时,在进口流量一定的前提下,单一增加冷板厚度不能有效地降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温差。该研究结果为提高动力电池散热性能以及延长其使用寿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5年03期 v.27;No.107 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